Search

這幾個星期,部分國人持續對台灣自保的能力,表達悲觀的態度,並公開主張求和的路線。他們說:面對來自對岸...

  • Share this:

這幾個星期,部分國人持續對台灣自保的能力,表達悲觀的態度,並公開主張求和的路線。他們說:面對來自對岸的威脅,我們根本沒有機會抵抗。連曾經主導國防政策長達八年的馬前總統,也對國防缺乏信心,舉辦「國家不安全研討會」。這種心態令社會擔心,因為失敗主義不會換得我們要的和平。
 
過去的政府認為,台灣人民沒有能力守護家園,所以「讓戰爭不發生」的最好方式,是討好北京。在這種思維下,我們不但沒有改善國防體系的問題,反而裁軍又力推募兵制,把兩千多萬人的命運寄託在一支越來越小的軍隊上,最後更把它的核心任務過度轉向救災。這些政策把台灣推入一個更不利的國防處境。
 
中共解放軍與我們國軍之間的兵力失衡,是不爭的事實。越來越頻繁的武力威嚇,也顯示北京從未放棄武力統一。這些威脅都不是過去四年突然發生的;民主化之後的二十多年來,無論台灣由哪個政黨執政,對岸的軍事升級從未停止。
 
但是,中共的威脅愈大,我們的準備必須愈充分、而不是愈屈服。就像 AIT 解密的電報指出,倘若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取更為敵對的態度,則美國將增加對台軍售。
 
中共的威脅愈大,我們的意志必須愈堅定、而不是愈閃躲。就像來台訪問的捷克參議院議長維斯特奇爾 (Milos Vystrcil) 提到,英國和法國為了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,同意犧牲捷克斯洛伐克,結果如英國首相邱吉爾所言,「在戰爭與屈辱之間,他們選擇了屈辱,但屈辱後還是要面臨戰爭」。
 
其實社會上有更多的人,相信除了屈服,有一條更好的路。週日,每一位選擇一大早來參加壯闊台灣營隊的夥伴就證明了:部分政治人物放大的聲音代表的是過時的想法。我們有絕對的意願和決心守護自己的家園,我們選擇成為那個積極主動的人,為自己、為身邊的人做好準備。這種由下而上、勇敢面對挑戰的精神,就是我們國家安全的支柱。
 
國防不只是國軍十幾萬人的事:當敵人意識到我們整個社會都做好準備、不會屈服,才有可能改變他們動武的決心。國防部正在研擬後備和教召制度的改革;任務與訓練內容、小隊的編制、武器裝備與彈藥的儲備、義務役期——這些環環相扣的問題,都必須一併調整。我們必須將「全民國防」落實到各個社區,讓每一個人都有防禦的能力、都被賦予防禦的任務和角色。
 
只要我們持續前進,缺乏信心的國人遲早會看清社會的力量,總有一天會跟上腳步。
 
“We know from history that appeasement will never satisfy those that are being appeased, Munich '38 I think should be a lesson to all of us even today.” —— Toomas Hendrik Ilves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美國耶魯大學經濟系畢業,多年在美商高盛集團工作。2013年辭去金融界的職位,回國服役,關心並參與公共政策。
View all posts